馮穎琪。一首歌的時間與青春
採訪、撰文、攝影:蛋女子 @ 蛋女子的聽覺測試區
▊ 保存自我的生存之道
埋班作樂來到第三屆,除了對學員別具意義與帶來入行的機會,也印證着馮穎琪Vicky從創作之路為開始,進化到不同身份的步步腳印,一切從她自身開始說起。
從興趣到工作
從小開始喜歡創作,回憶澳洲寄宿學校讀書那段時期,她帶著香港的音樂陪伴自己,甚至連同學都不懂;買很多CD不停聽,是倫永亮、林憶蓮的忠實粉絲。雖然有接觸當地的媒體和文化,但是對香港音樂,卻存在一份不被磨滅的情意結。
「從來都想寫屬於香港的歌,它是我成長的一部份。」
Vicky特別醉心於旋律,由從小接觸電視劇主題曲,顧嘉煇和黃霑的作品就不知不覺地影響了她,至今仍讚嘆那些旋律的細緻:旋律與和弦配合,帶作品到另一個維度。
Credits有自己的名字,令她意識創作可以成為工作,但在讀書時期,家人並不支持將創作視為職業,甚至出來工作的時候,創作也只可以是正職以外的興趣。
當時入行方法很少,大概只有參加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,Vicky透過這渠道曾試過也失敗過。反而是參與的第一首歌發行之後,就開始有人知道新的創作人叫馮穎琪,開始有人賞識,亦有不同版權公司與她接冾合約。一切對當時的她來說都是新的,十分興奮,有發行公司代表幫忙,她只需要專注寫好歌曲就可以。
被定義的低處
馮穎琪於九十年代中期入行,當時每個前輩都會說:「現在市道真的很低迷,現在才入行已經過了最黃金的時間。最黃金的時代是八十年代,而我第一首歌是 1996 年出版,所以對前輩來說實在很低迷,但他們不知道會一直低迷下去 (笑)。」
每個年代都有當下嚴重的問題,Vicky記得是盜版猖獗的年代,但她未受行業困局影響,因為當刻是nothing to lose的新人,沒有數據可言,所以有創作機會已經是向好的方向,給她有信心毅然投身於音樂行業。
埋班三部曲:雛形
入行初期,別人會定義她是寫女性K歌為主的市場,但僅僅是個開始,自言更喜歡「搞搞震」。
彼此同行而進步
入行數年後設立了【Green Coffee】——集合一些創作人,在公共地方表演,當時未流行busking,表演地方也不多,他們是第一代在商場表演的音樂人。那時候聚集了很多同路人,更是一路走來的好朋友;伍仲衡、藍奕邦、徐繼宗⋯⋯就在那個時期走在一起。
他們設定了機制:每一個月都會有固定聚會圍坐聽大家的demo,每人每個月定下的目標數量都不同,不會批判大家想做多少和跑多遠,同時也是全民皆兵的血汗工廠,互相幫助大家成就作品:我幫你唱、你幫我編,他又可以寫詞……結果就是大家在作品中練習,技術也越來越嫻熟,互相批評都有正面影響,出現在市場的作品也隨之增加,甚至及後一起做livehouse,又再見識更多有才華的音樂家……這些部份的我逐部加起來,也令我進一步進化。」
「大家同行了一段路,能夠維持對創作的熱情和真心,關係足夠親密,互相對對方說真話,同輩的說話能平衡市場導向。所以其實那時已經有一點雛形:原來與相若階段的音樂人同行,能給予彼此很大的力量。」
凝聚藝術家從來都不容易,因為都各自具備獨特之處,很有性格,甚至自己都有棱角。但如果要長久合作,反而需要放大棱角才產生理念,自身價值觀足夠清晰,才會找到同頻的人,合作起來相對沒那麼困難。Vicky這樣相信。
埋班三部曲:孵化
同輩同行的經歷成為基礎,但從K歌到非主流,還經歷一段轉化的路,由遇到相信她的創作夥伴開始。
夥伴相信 彳亍前行
那時Vicky受到外國音樂薰陶,寫了與不一樣的新旋律,但初期發行公司等等的反應未如理想,認為不是市場的流行作品,令她有點沮喪。然而合作的人相信她的創作,為她補了支強心針。
王雙駿在班底中擔任監製角色,促成了不同人一齊合作,從《雌雄同體》開始,無論音樂性上的創新,或更宏觀放眼於擴闊樂壇光譜,每個人互相在作品中尋覓,並探索往後的可能性和方向。
因為信任夥伴,同樣夥伴也相信她的創作,看到作品在市場的可能性之前,夥伴已經先有願景,給予信心和肯定,帶着作品到另一個境界。除了是音樂製作的參與者,也是過程的見證者。
「我很著重旋律的雕琢,但詞人會幫你在旋律裏面找到可能我沒有想像過的大圖畫;而編曲就似將一套新衣服穿在歌曲身上。我挺喜歡看到不同的人運用他的創意,一層一層地包裝了作品,成品最後成為驚喜,過程中還有學習的機會。
原來那個人想東西和我不一樣!這個距離如何量度,反倒變得有趣。」
因着這個機會,造就了馮穎琪和周耀輝彼此知道對方存在。因合作所以認識,從認識到熟悉又是一段漫漫長路,透過作品看到對方某些特質,繼而加深信任,成為更深度的拍擋。
▊ 在音樂宇宙中尋找烏托邦
受過往自身的經歷啟發,Vicky發現需要空間和契機,將創作人凝聚在一起,亦需要有所磨練,而她則擔當中間人的角色,撮合適合或有潛質合作的音樂人,既是搞手,又是導師。
埋班三部曲之暫終章:出生
長期的合作,讓她感悟埋班中耀輝的不可或缺。以友誼為基礎,更少不了花時間討論;即使作品上的合作,他們也會有不認同對方而且互不妥協的時候,但火花卻是美好。
耀輝對Vicky來說,既是朋友,更是尊敬的學者,耀輝的視角恰恰互相補足性格和角度;一個想衝刺一個狀態很穩定,時有爆發激辯卻不批評。「他由衷地不會覺得你說的不好,同時會用心去問:『你是否真的做到?我可以怎樣幫助你?』朋友的默契之外,他的溫柔給予我很大力量,甚至影響到我也變得温柔。」
於是【一個人一首歌】就此誕生:先有「落地開歌」聚焦社區關懷,然後「埋班作樂」集中培訓新音樂人進入樂壇。
「長年的合作,熟悉讓我們對彼此或創作都更有信心,所以我們堅信:只要將某些人事放在一起,在適當的條件下,可促成長期合作,產生新的化學作用。」
Mentor的存在之必要?
親身做過導師,更加明白需要設計讓導師和學員同行,要有適合的機制才可更完整。
相互關係的多樣性,同樣造就埋班充滿多樣性的mentorship。Vicky認為埋班常強調青春的延續,互相影響才是埋班的意義:
「導師和學員的關係是對等的。要open mind!繼續覺得仍有東西學到的導師,才會令到跟你交流的學員學到更多。不只是知識層面上,甚至你的看法和價值觀也會影響到他。
我也從主導逐漸變成non-judgmental;給予對方空間表達再討論,他會自己發現一些之前沒有發現的,力量大於直接告訴他。大家平等的時候,對方會提供一些我都不懂的東西,進一步自我發現,會促進更多互動的過程。」
無邊創作界限
「創作表達了而沒人接收,只是發洩,但如果有受眾,就是溝通,聽眾也成為陪伴的角色。
在我成長的年代,比較多某一類型Cantopop,即慢歌,所以以前很多人說廣東歌只有情歌。漸漸香港已經變成一個很多元的市場;雖然市場是小的,但其實能容納的東西很闊。
不要試試想市場會怎樣,因為市場是猜不到的。市場會給我信心去寫,多於說它定義了我。」
無獨有偶,幾次的「埋班」都希望為市場提供更多選擇。Vicky很希望埋班計劃能令音樂作品昇華,新舊人碰撞有新的火花,進而能令香港的市場更多樣化。來到第三屆,計劃漸趨成熟,因為抽取到每屆做得好的地方,又會認真討論如何令程序上更流暢。
「我們很強調創作自由度,但會設定一些框架check point,完成目標需要deadline,或者要匯報,就會推動他們去想現階段是甚麼。學員又會同時扮演支持其他參加者的角色,令整個計劃實踐起來更具體。」
埋班 作樂
為創作人埋班在計劃裏面擔當重要的角色,怎樣令作樂部分有更大迴響?Vicky說當中有不可控的因素和多方面的考慮:
「埋班的主體必定是學員,讓他們被更廣泛認識。
最終演出之前,我們的訪問會聚焦在學員身上,讓觀眾了解寫歌的班底。作品的發表是歌手唱出來,聽眾很多時候很容易被歌手是誰吸引,所以歌手除了也是導師,他們亦幫助吸引不同的受眾。
縱然觀眾無疑會留意歌手多一點,但他們的存在都是幫助我們。」
「難道比較誰的歌手比較紅,誰的歌就比較好?我們着重公平原則:公平對待每一首歌,交給受眾可以自由選擇。」
「未來希望計劃更具透明度,也可以進一步向廣大樂迷推廣作品。可能遊說不同公司,嘗試在一年的不同時段將作品派台,但最重要還是自由度,讓學員沒有交成績表的壓力,透過計劃,發現並滿足市場未被發現、尚未滿足的需要。
「我們抱着將來仍有很多可能性,未知才是最珍貴的。」
冒險的可能
埋班作樂旨在為新人製作 portfolio:「商業考量就是最後誰跑得遠一點、快一點、贏一點。一個新人未被認定的情況下,未必有唱片公司敢起用你的作品;即或想試,卻不知道他的習性是甚麼?交貨準不準時?溝通好不好?
當商業社會走得很快,其實沒有時間給行內人充分去證明這位新人用得著;有才華、夠勤力。我們(埋班作樂)補足的東西就是:申請資源、給予充足時間,讓唱片公司、歌手、監製等等感覺到跟新人合得來。計劃的創新和實驗性質,可以容許在各方面挑戰極限,可說是安全地冒險。」
有學員說,感激計劃改變了他的路向;由當初不知怎樣維生,到現在找到方法,跟監製長期合作。有的甚至已經得到不同獎項,讓他有信心走下去。「希望計劃製造一個空間,讓他們可以在沒有商業壓力的前提下,無顧慮地創作,展現他們的特性。我們製造渠道讓他們被接觸,互相都有選擇,就有更大的可能性。」
為了創作烏托邦
創作人總不能缺少「我的視角」,但一加一總會大於二:有人宏觀希望帶人到更好的烏托邦、有人看到烏托邦的美麗可以是怎樣、有人製作前往烏托邦的飛船…然後更多人上船、又有人傳承……即或每個船上的人都總有步伐和目的不一樣,我們與烏托邦的距離總會接近一步。
埋班作樂III作品
《現在完成式》 Cath 黃妍
《玉》Cloud 雲浩影
《碰觸在彌留之際》Gordon Flanders
《隻狼》Herman@The Hertz
《骨灰級情人》Jan Curious 亞水
《縈》 Kiri T
《孵》Manson 張進翹
《地縛靈》SOPHY 王嘉儀
《That’s Okay》Tim@Dear Jane
《圓規》Yoyo 岑寧兒
《ZWAY》Zeno 顧定軒
《傷心的進步空間》麗英現可於Apple Music、KKBOX、MOOV收聽